【安庆日报】柳坪乡:叫响“国字号”擦亮“村字头”
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拥有8项“国字号”荣誉,这个山坳里的小山村改头换面、脱胎换骨,是柳坪乡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叫响“国字号”绿色品牌
柳坪乡拥有百年种茶历史,近年来,通过科学种植、系统管理,实现了茶叶产量与质量“双提升”。该乡是全县茶产业规划重点区域和“宿松香芽”茶叶主产地,全乡现有茶叶种植面积万余亩,其中可采摘面积6500亩,年产干茶30余吨,总产值2500余万元。
叫响“国字号”,让品牌助力。“宿松香芽”曾多次荣获国内各种茶叶评比、博览会大奖,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宿松香芽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柳坪乡的龙河茶叶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柳坪乡深入实施“茶叶+旅游”战略,积极发展观光茶园、体验茶园、休闲茶园,促进农旅大开发。该乡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建设“智慧茶园”,完善旅游景观设施,吸引社会资本注入,打造“三十里风景”廊道,不断将茶旅融合推向深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2024年,该乡预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1300余万元。
近年来,柳坪乡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激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浓墨重彩地书写红色大文章,成功打造了一批红色景点,以红色文化名片效应助推乡村振兴。“把先辈们留下的红色精神作为动力,依托资源禀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为群众谋福祉。”柳坪乡副乡长马永山说,下一步,该乡将继续壮大茶叶产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打造茶品牌,助推茶产业和特色旅游、红色人文景观、风情茶文化、绿色餐饮产业共促共赢,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擦亮“村字头”文体品牌
近年来,“村歌”“村晚”“村BA”“村超”等“村字头”文体活动持续火热,乡村茶博馆、村史馆等成为唤起乡愁的“打卡地”。柳坪乡持续优化乡村文化供给,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也给乡亲们带来可观的收益。
柳坪乡连续举办了三届“宿松香芽”茶文化旅游艺术节,活动通过媒体直播,线上观众突破300万人次,“宿松香芽”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在柳坪乡,7个村均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服务群众的场所,群众自发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篮球队等,常态化开展活动。
春节前夕,柳坪乡蒲河村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乡亲们自编自演,自信地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与快乐。“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村字头’文体活动像一扇窗,不仅把乡亲们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展现出来,也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焕发乡村文化新气象。”蒲河村党总支书记吴洪峰说,繁荣乡村文化,要让农民唱主角。
近年来,柳坪乡大力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本土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收集整理村史典故、民风民俗、传统手艺、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编写本地革命历史故事集《红色西乡》,修缮保护传统村落。
乡村是绝大多数非遗的起源地,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承载着乡愁乡情。近年来,柳坪乡在推动差异化、特色化的农文旅融合上不断探索,大力发展民宿、研学、康养等新业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乡村文化资源“链”上现代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乡村多元价值,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的田野。越来越多富有农情农趣农味的‘村字头’文体活动润泽山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柳坪乡党委书记韦寒冰说。
(通讯员 司舜 张雪钰 全媒体记者 付玉)【2025年02月12日第A08版】
责任编辑:戴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