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林业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增强生态碳汇能力
绿色,是宿松这座皖西南山城最鲜明的底色。
一组组数据书写“绿意”:宿松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林业用地面积83万亩,森林覆盖率21.09%,森林蓄积量279万立方米, 2020年全年林业总产值62.4亿元。
近年来,宿松县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做实做足绿色文章,积极开展碳汇研究,厚植生态底色,构建生态立体多样化森林康养体系,产业共融,业态相生,推动了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协同发展。
宿松拥有黄湖、泊湖、大官湖、龙感湖四大相连的湖泊,总面积80万亩,安徽第一。为将湖泊变成发展资源,宿松县在实施“退渔还湖”中正在积极打造华阳河湿地公园。华阳河湖群湿地湖泊生态系统以草型生态系统为主,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曾经达80%以上。丰富的植被孕育了105种浮游动物,71种底栖动物,310种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占安徽省种数的48%。湿地中鱼类89种,分别占长江中下游湖泊和安徽省鱼类种数的45%和70%,有12种长江水系特有鱼类和42种江湖洄游性鱼类。华阳河湖群湿地也是鸟类的天堂,共有鸟类156种,其中水鸟82种,分别占我国和安徽省水鸟种数的30%、74%,鸟类的总数超过15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0种,14种鸟类列入IUCN极危、濒危、近危、易危受威胁等级。华阳河湖群湿地还是白鹤、东方白鹳等重要物种迁徙停歇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和恢复湖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有效发挥湿地效益,保护湿地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湖群湿地进行保护迫在眉睫。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新设立“宿松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集湿地保护、科研、宣教、可持续利用为一体。
“绿色宝藏,为宿松发展森林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宿松县林业局干部张胜华说,湿地公园建成之后,将极大丰富宿松全域旅游业态。
近年来,宿松林业系统努力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建设“皖美”宿松篇章。为增强生态碳汇能力,县林业局大力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切实改善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加强矿山修复技术指导,实施5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今年以来完成退化林修复10000亩,建设沉水植物种苗基地600亩,为华阳河湖群沉水植被恢复储备种苗。
宿松山区占全县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宿松县林业局坚持以“生态+”为主线,持续推进全域森林产业发展,探索多元业态。不断扩大“增量”。今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9194亩,封山育林12000亩,森林抚育38857亩,“四旁四边四创”绿化5700余亩,省级森林长廊建设6公里。积极谋划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拟投资32.6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32万亩。
在宿松山区,许多山村开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带领村民一起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来接待了100多名游客,我们还经营着一家民宿,游客有时还会在我们这买点笋干、香菇、蜂蜜、生姜等农副产品,去年一年增加了6万多元的收入。”陈汉乡钓鱼台水库旁的罄竹轩老板邓永红说道。
刘攀峰是趾凤乡团林村人,在云天岭建有自己的畜禽养殖,一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生态环境好,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养殖出来的东西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刘攀峰坦言。
从林上观鸟到林下种养,宿松县立体开发模式到处都是,刘攀峰的家庭农场是山区立足生态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宿松县打造优质稻、生姜、石斛等生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林下养鸡、蛋鸡、肉鸡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香菇、毛木耳等生态食用菌品种,催化生态产业创新提升,促进农民家门口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为保证“质量”,宿松县积极开展森林、湿地资源保护,落实森林防火责任,确保森林、湿地面积不减少。对林相较好的23.15万亩森林纳入公益林范围进行保护,对华阳河湖群、钓鱼台湿地公园等80多万亩重要湿地纳入保护地体系管理。对全县330多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大力开展松材线虫除治,确保植物固碳能力不下降。
“我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历史新征程中,将碳汇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大局,敢于创新、统筹研究,多措并举,为林业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出新的模式。”宿松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松友说。
(本报通讯员 司舜 方全 本报记者 孙海涛)【202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