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擦亮“宿松民歌”文化名片
“二郎河的姊妹多,丢脱松火板唱歌……”这首反映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织生活的《二郎河的姊妹多》歌谣,是宿松民歌中流行范围最广、跨度时间最长的一首。自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它同其他歌谣一起盛行于宿松县二郎河流域。经过一百年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宿松县最具特质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贵财富。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近年来,作为宿松民歌发源地的宿松县二郎镇,高度重视对宿松民歌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并通过对宿松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宿松民歌文化名片,为推动二郎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让宿松民歌永驻人们心间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宿松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集体抒情诗。
今年8月,历时两年建成的“二郎镇宿松民歌展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宿松县首个民歌主题展馆,一层为宿松民歌展厅,以文字、图片、实物、影像、声音等形式,展示20世纪20年代以来宿松民歌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二层为图书室,陈列了来自全国各地有关民歌的书籍和资料。三层为排练室,供排练宿松民歌节目所用。
“这把二胡至少有60年的历史,是二郎镇已故民间艺人祝文祥曾经用过的。”修建宿松民歌展馆,是二郎镇文化站站长李方祥藏在心中已久的梦想。为了早日将展馆建成,从2019年开始,他就着手收集有关宿松民歌的各种实物资料。去年8月,宿松民歌县级传承人祝春红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将父亲生前用的二胡捐赠出来。祝文祥是二郎镇老一辈的宿松民歌传承人之一,6岁就学会了唱民歌,后来成为二郎百花剧团有名的琴手,这把二胡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
“祝文祥老人年轻时,就有个叫‘祝花样’的绰号,是喜欢他的歌迷取的,在歌迷心中,‘花样’这个名字代表着喜庆。”每次走街串巷演出,祝文祥老人的一弹一唱、一说一演、一颦一笑,总能给群众带来欢乐;时间久了,“祝花样”的绰号连同宿松民歌一起,便成了快乐的符号,这也是宿松民歌因为表演形式上的自然、真切、欢快,而深受一代又一代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方祥说,随着文化艺术种类的不断繁荣,表演形式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方式演绎的宿松民歌,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记忆正在淡化。为了展现宿松民歌的发展历程和历史风貌,二郎镇党委政府决定建设宿松民歌展馆。
从前穿的演出服装都是自己做的,演奏的乐器都是自己制的,传唱的歌词都是自己编的、用毛笔誊写的……在一楼宿松民歌展厅的展柜里,整齐地陈列着过去人们穿的各种演出服装、弹奏的各种老乐器,以及各种版本的歌词、曲谱手抄本。一件件展品无不刻上了历史的印记,承载着一代代二郎镇人民对宿松民歌的美好回忆。
“这些图片都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二郎镇劳动人民‘边种庄稼边唱歌’的劳动场景,见证了一代代二郎镇人辛勤努力、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宿松民歌、记住宿松民歌,使宿松民歌成为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二郎镇党委书记余菽华说。
让宿松民歌烙上时代印记
民歌,是人民的心声,也是时代之歌,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月里想郎是新年,想郎心中泪连天;口中来思念,又不知郎落在哪府哪州县……”这首《十想郎》情歌,描写的是在封建制度压抑之下,一位女子对追求爱情自由的渴望。
在宿松民歌展厅的一个民歌手抄本里,记录了《哭嫁》《绣荷包》《十爱姐》《探郎》等数十首晚清、民国时期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情歌,有的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有的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
李方祥说,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没有自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在这种封建枷锁的束缚之下,男女即通过唱歌来宣泄,来表达对婚姻自由的向往,所以那个时候传唱的情歌作品特别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0年5月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等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权利平等。随着一系列为民、爱民、惠民等政策的出台,宿松民歌创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欢迎土改》《妇女放哨》《男女平权》《劝夫参军》《欢迎解放军》《月亮一出照九州》《社员生活大提高》等一大批讴歌革命、讴歌新社会题材的民歌应运而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宿松民歌焕发新的生机,《田埂小路》《农家最爱丰收花》《草子开花一片蓝》等一批讴歌美好新时代的民歌作品脱颖而出;还有一批民歌被谱上曲子和经过对词曲的改编后,无论是民歌风味,还是艺术气息,都更加浓郁,多部作品被《广播歌选》《中国曲谱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青青翠竹峭峭坡,美美净净二郎河;清清的河水静静流,润润歌喉甜甜歌,金山银山绿水绕,袅袅炊烟云朵朵……美美净净二郎河,规划整饬小村落,溜溜小楼一排排,层层梯田一坨坨……”2019年,原二郎镇百花剧团艺人吴波涛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了民歌《二郎欢唱国庆歌》。歌词写出了今天二郎古镇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热爱宿松民歌的二郎镇传统艺人,又为宿松民歌烙上新时代的历史印记。
让宿松民歌走进千家万户
如何推动宿松民歌的普及和传承?如何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宿松民歌的工作中来?
近年来,二郎镇坚持从加强文艺团体建设上入手,不断壮大宿松民歌的传承队伍。2015年1月,由二郎镇综合文化站牵头,组织成立了“二郎河民歌协会”,让热爱民歌的人们从此有了一个展示和弘扬宿松民歌文化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会员60余人。2020年10月,成立了“宿松民歌二郎研究会”,肩负着宿松民歌的创作、演出、传承等任务。自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演出活动46场。
12岁的元汪燕,是宿松民歌二郎研讨会最年轻的会员,也是宿松民歌界的一颗“新星”,在祝春红的教导下,她不但掌握了宿松民歌所有腔调的唱法,而且还能将十几首经典的宿松民歌完整地唱出来。
该镇坚持从加强资料收集、整理上入手,不断挖掘宿松民歌的文化内涵。2016年12月,组织二郎镇中心小学编印了低年级版、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的《民歌进校园》课本,将100多首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健康明快、时代感强的民歌、民谣收录书中,使学生通过诵读,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和启迪智慧。2018年12月,协助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出版了《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宿松民歌》,将836首表达爱情、弘扬孝道、抨击社会,以及涉及社会和生活方方面面歌曲收录书中,让广大读者从中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同时,该镇还坚持从丰富表演形式上,不断拓宽宿松民歌的宣传空间。2014年9月,举办首届宿松民歌展演;2014年11月,与县非遗保护中心一起承办了宿松县首届原生态宿松民歌展演,来自山区的100多名农民歌手参加了展演,演唱了流传在宿松民间的《十把扇子》《小夫妻要回门》《砍柴歌》等传统曲目。2015年初,首次将宿松民歌搬上宿松春晚舞台。去年,还以拍摄小视频的方式,将宿松民歌推上了网络平台,选送的“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视频获全县二等奖。坚持参加区域文化活动和开展宿松民歌进校园、进乡村活动,打破传统以唱为主的方式,通过融入说、演、评等表现形式,增强宿松民歌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使宿松民歌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宿松民歌响彻二郎大地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网上网下、台上台下,还是校内校外,都能听到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们在哼唱那质朴的腔调,为二郎镇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动能。
(通讯员 孙春旺 记者 洪放)【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