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安徽宿松 绿染皖江处处景
宿松县长江华阳河湖湿地
首席记者 洪曙光 通讯员 孙凯华
安徽省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皖江上游之首。这片土地曾写下灿烂的篇章: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泊湖地区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人民自卫队,开展武装游击活动;1949年渡江战役中,2000多名船工冒着枪林弹雨,将十几万解放军运到长江南岸。
新中国成立后,宿松人民逐步告别饥寒交迫的日子,过上了相对温饱的生活。但由于对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生态欠债累累,发展步子受阻,宿松戴上了安徽省“贫困县”的帽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痛定思痛后,宿松县决定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生态做文章!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治理和恢复区域大江大湖,结合脱贫攻坚发展油茶种植、稻虾连作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生态富民强县的路子,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江豚增多湿地重现
5月9日10时,在长江岸边的小孤山景区,几头江豚接连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足有20多头(次)。随着2007年科学家宣告“长江女神”白鳍豚的灭绝,江豚成为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家族,在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从“濒危”提升到“极危”等级。除了非常珍贵,江豚还是长江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
“我小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江豚,90年代后江豚就渐渐减少了,直到这几年才多了起来,说明我们宿松的长江越来越清了。”生活在长江边50多年的渔政巡逻员杨百鑫告诉记者。
江豚跃出长江水面。首席记者 洪曙光/摄
宿松县境内有63公里长江岸线,以及近800平方公里的大官湖等湖泊湿地,是国家级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湿地区域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宿松境内江河湖泊生态状况较好,90年代后期因大量经营主体涌入,水生生物资源锐减,加之非法采砂、私建码头,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加剧,宿松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缓解这一局面,“十一五”期间,该县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采取了“种草移螺”“人工放流”等增殖修复举措,使湖泊无水草区域水草覆盖率逐年提高,但对于长江和湖泊生态恢复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真正的转变始于2014年。这一年,按照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要求,宿松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长江大保护行动”。5年多来,全县取缔非法码头21个,清理整治固废堆放点12处,制定畜禽养殖“一场一策”191户,排查整治排污口9处,整改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19个。
针对长江华阳河湖75万多亩湿地萎缩和生态退化现象,宿松县投资5亿多元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湖群周边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拆除湖泊围栏(网)面积73.12万亩,累计恢复鸟类栖息地1425亩,恢复湿生、水生植物30种,提高了恢复区的动植物多样性,遏制了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
如今,随着河(湖)长制、执法监管等机制的建立,宿松大江大湖生态保护全面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生态种养业逐步发展壮大,富民强县的路子持续拓宽。
绿染荒山油茶飘香
走进位于宿松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油茶生产车间,只见三栋大型标准化厂房内,引进“油茶籽水法清洁加工技术”建成的生产线一片繁忙。集团董事长吴伍兵介绍,生产过程以纯净水为介质,零添加、零污染,全面保留油茶籽原有营养,产出的高端保健型食用油荣获了“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端健康食用油和橄榄油展览会”金奖。
吴伍兵是为宿松荒山生态开发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也是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获得者,其公司还荣获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虽然油茶一般要3年挂果5年盛产,投资风险巨大,但为家乡脱贫攻坚作贡献一直是我的心愿,风险再大我也要回来。”吴伍兵说。2013年,他毅然从外地回到宿松,投资4.29亿元开发荒山,建设了6.9万亩油茶园,带领集团主动承担了8个乡镇36个村的产业扶贫任务,累计支付荒山流转租金、农副产品售金公益性扶贫金等近亿元。同时,发展订单种植,采取代购优质油茶苗、提供油茶栽培技术指导、保价收购油茶果等办法,动员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栽培油茶,带动3676名贫困户稳定脱贫。
做大油茶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安徽省地矿局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信心和底气!”吴伍兵告诉记者。
2014年,安徽省地矿局被确定为宿松县对口扶贫单位。为了给当地油茶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该局连续3年分区块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投入项目经费50余万元,调查面积20多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形成了土壤施肥、特色土壤资源的分布、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和油茶种植适宜性评价等系列成果,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其中,发现油茶种植区有3个点硒元素含量较高,为提高油茶附加值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安徽省地矿局的调查成果,龙成集团放心大胆地流转了一批荒山种植油茶,种出的油茶硒元素含量高,深受市场青睐。
宿松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松友介绍,新中国建立之初,宿松山区存在大量的荒山,由于贫穷落后,绿化荒山只能是“纸上谈兵”。改革开放后,宿松县累计投入资金6.76亿元,先后实施了消灭荒山、长江防护建设、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项目,实施人工造林60.56万亩。如今,全县林业用地面积81万亩,森林覆盖率21.07%。其中,丘陵地区形成了以油茶产业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山区形成了以毛竹、杉木、栎类阔叶树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以及以茶叶、油茶、板栗为主的经果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现。“特别是2016年以来,5万亩易遭虫害及火灾的低效林地和芭茅山得到彻底根除,变成了经果林,像吴伍兵一样的造林大户可是立了头功。”黄松友说。
在绿化荒山的同时,该县积极培养生态护林员。“完成1.1万亩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后,我县累计培训生态护林员1088人次,选聘7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黄松友说。
渔民上岸转型发展
千岭乡渔民新村是宿松县渔民“洗脚上岸”的安置点,建有8栋楼房,320户1000多人入住。43岁的渔民刘宝安一家告别渔船,结束了几代人居无定所的生活,住上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捕鱼季节仍然可以按规定捕鱼,收入比原来还多,而且子女上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好得不得了。”刘宝安向记者分享着喜悦。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姜宜来介绍,实施湖泊围栏拆围后,全县有1530户渔民共6000多人要上岸生活。在拆围过渡期,县里给予每位渔民每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并同步出台政策,一方面通过集中建设安居点和货币化安置等途径,解决渔民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在开捕期,安排专业渔民在规定时间、规定范围,使用规定捕捞工具进行生产捕捞。对于一些上岸后不想从事渔业的专业渔民,通过劳动部门专业技能培训后,优先安排到宿松工业园务工。“生态治理后,湖区主导产品河蟹及鲜鱼产量提高了7.2倍,效益提高了10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姜宜来说。
“我们基地的稻虾米不打农药,使用的都是生物质肥料,品质优良,2018年稻虾连作纯收益超过300万元,亩均产出比单纯种植水稻多3900元。”在许岭镇大官村黄雀畈稻虾连作基地,黄雀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泽君向记者介绍。
2014年,长期在湖区做养殖业的宋泽君与人合伙,从湖区3个乡镇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稻虾连作项目,收入较之以前专门养殖翻了番,并累计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增收、300余户脱贫。据悉,在宿松县,有近一半退出围网养殖的渔民像宋泽君一样,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6月5日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