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他守着三尺讲台,将青春献给乡村教育;36年,他脚步踏遍校园角落,用行动诠释“螺丝钉”精神。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千岭乡中心小学教师周新来始终以雷锋为镜,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成为了全校师生心中的“活雷锋”。
教学一线的“全能手”:哪里需要哪里上
自1988年踏上讲台,周新来就成了千岭乡中心小学的“万能补丁”。语文老师请假,他夹着教案顶上;音乐课缺人,他带着孩子们唱起民歌;操场积水了,他挽起裤腿疏通下水道;食堂忙不过来,他系上围裙帮厨分餐。2024年秋季运动会,他一人扛起30张课桌布置场地,汗水浸透衬衫仍笑呵呵:“年轻人忙,我多干点没啥!”
他的课堂更是充满巧思。为让数学公式“活”起来,他用玉米粒当教具;为鼓励留守儿童,他自创“星星积分墙”;午休时间,他的办公桌旁总围着请教的学生。36年来,他带出的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却总摆摆手说:“都是娃娃们自己争气。”
危急关头的“急先锋”:风雪中的守护者
2020年寒冬,疫情突袭。周新来顶着凛冽寒风,每天到校消毒,用冻裂的手为留守儿童打印网课资料。大雪封校时,他凌晨五点挥锹铲雪,硬是在齐膝深的积雪中辟出一条“求知路”。这样的“冲锋”早已成为习惯。暴雨天,他蹚水掏下水道;寒冬清晨,总能看到他弯腰铲除走廊冰碴的身影。“有周老师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校长感慨道。
校园里的“暖心灯”:把小事做成风景
在师生眼中,周新来的温暖藏在细微处。
他的工具包堪称“百宝箱”:从修理教室门窗的螺丝刀,到处理学生擦伤的碘伏棉签,再到为喉咙沙哑的老师准备的润喉糖。青年教师劳思敏说:“周老师就像校园里的太阳,走到哪儿都暖烘烘的。”
雷锋精神的“播种人”:行动是最好的教科书
如今快退休的周新来,依然是以校为家。他总说:“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学。”在他的带动下,校园里涌现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学生们主动捡垃圾、高年级学生帮低年级同学打饭;教师们成立“应急帮帮团”,谁有困难立即响应。
36年,13000多个日夜,周新来用粉笔书写青春,用扫帚扫出担当,用工具箱装满温情。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把“学雷锋”化作细水长流的日常。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教育不就是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吗?”这盏灯,正照亮更多乡村教育者的前行之路。(通讯员 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