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安徽学习平台

关注| 河长制下的二郎河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时间:2019-08-07 10:06:08   

  水更清了,河更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近几年来,宿松县始终坚持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使命,全面落实河长制,不断加大对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力度,使有着“母亲河”之称的二郎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不仅让它成为一道安全线、生态线和风景线,而且让逐河而居、与河共生的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治理“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

  河流是村落诞生的摇篮,也是乡村发展的见证。

  年过八旬的吴波涛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宿松县二郎镇人。他亲身感受到了二郎河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

  二郎河是宿松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境内西北山区的罗汉尖和三面尖,流经县域9个乡镇,注入龙湖。主干河道长50.5公里,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5亿立方米。

  二郎镇因二郎河而得名,二郎河因二郎镇而声名远播。历史上,二郎河集市是水陆交通要道,既是宿松枫香驿到黄梅停前驿的必经之路,又是二郎河从深山区向丘陵地区缓冲地带,明清时期就成为宿松西乡商贸重镇。在钓鱼台水库未修筑之前,二郎河上游河道窄,水流湍急,到了二郎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开阔,水流平缓。在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货物运输以水运为主,山区的物产大都利用木排或竹筏顺流而下,运出大山。放排人和生意人往往都在二郎河集市停歇,或打尖住店,或交易买卖。清朝中叶,二郎河集市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文化兴盛,在皖鄂赣地区声名鹊起。解放前,这里还有条街叫“花子街”,讨米、要饭和“赶酒”的人成群结队。

  后来,由于下游河道淤塞,河床变窄,弯道多、滩涂多,以及堤坝低矮,水灾频发,“闹饥荒”情况十分严重。解放前,除二郎河集市外,河畔周边仍是荒凉一片,到处都是杂草丛生的河洲,徙居在河洲上的居民,住的都是草棚。1954年5月,二郎河有个叫“钥匙爬”的地方溃堤,造成堤内房屋全部被洪水铲平,农田全部冲毁,当地居民都成了一无所有的难民。此后,每逢汛期,人们都搬迁到山上住,连粮食等物品都不敢放在家里。上个世纪60年代,钓鱼台水库建起来后,二郎河下游水患得到极大缓解。但大汛之年,山洪暴发,下游防洪任务仍十分艰巨。1977年9月,宿松县委县政府组织该县8个乡镇的5400多民工,靠肩挑背扛,对二郎河从长溪山河口至龙湖滩头的32.6公里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疏通、改直、拓宽河道,加高加固堤坝,将不到30米宽的河道拓宽到100米。

  之后,该县于1981年、1983年、1989年,先后3次对二郎河主干河道存在的防洪隐患进行全面治理,确保二郎河在大灾之年能够平安度汛。2017年8月,该县在落实“河长制”工作中,投资数亿元实施“防洪工程”建设,又在防洪重点区域、重点险段新建防洪挡土墙,对两岸防洪堤落实护岸护坡、堤防加培、堤顶防汛道路、机电设备安装等建设任务。不仅如此,该县通过落实“林长制”,加强水土保护工作,降低山洪发生几率。

  “我到二郎街经商快接近30年了,没遇到一次水灾。”在二郎集市从事烟花爆竹生意的孙青松说。如今,像孙青松一样,落户二郎镇创业的外来人员达400多人。目前,二郎集市常住人口已发展到5000多人,拥有大中型企业11家、小型加工厂85家、大型超市7家、个体商户600余家,这里已成为皖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商业重镇”。

  整治“四乱”使河流生态更美

  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流淌着的二郎河,每一年都在变,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跟着变。

  冯鹤鸣是二郎镇界岭村冯屋组最早搬迁到二郎河畔居住的居民,他说,2005年搬到这里时,经常看到村民们在河道里采砂,向河道里乱扔垃圾,有的村民还将草垛、牛舍搭建在河岸上,一条宽阔的河道被弄得面目前非。

  民心所系,责任所在。整治千头万绪,河长怎么干?作为属地管理乡镇,二郎镇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

  在开展整治“四乱”专项行动中,镇村两级河长积极作为,采取部门联合执法方式,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破坏二郎河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全面整治,明确“四乱”范围和整治标准,落实分工,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坚决清除存量;对触犯法律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建立二郎河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

  今年4月,在公安部门协助下,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一举打掉盘踞在二郎河内,以周某为首的非法采砂犯罪团伙,抓获涉案人员11人,有力震慑了非法采砂违法犯罪活动。

  该镇不断强化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今年5月,在城建部门协助下,将垃圾治理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在沿河村组投放了1314只垃圾桶,组建了由35人组成的保洁员队伍,配备洒水车、清扫车等保洁车辆6台,对沿河生活垃圾落实日清扫、日捡拾、日转运等工作,使沿河卫生始终保持在干净、整洁的状态。

  “河长管好了一条河,顺应了民意,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郎镇党委书记余菽华表示,要想切实解决治理二郎河的各种问题,不仅要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而且要不断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下功夫,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各沿河乡镇的真抓实干,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有方、守河有效,才能确保二郎河始终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

  自开展整治“四乱”行动以来,二郎镇共排查发现“四乱”问题364件,已整改销号346件,整改销号率达到95.1%,使一大批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今,像诗一样律动的二郎河,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春天,河水清澈透亮,四周的景象倒映在河面,河堤上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夏天,忙碌一天的人们,坐在河岸,谈天说地,任河面的凉风吹在脸上。秋天,两岸稻禾,金黄一片,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河水汩汩地流动着,似一曲歌谣在河床里蜿蜒而下。

  推进“两建”使生活更加幸福

  “青青翠竹峭峭坡,美美净净二郎河;清清的河水静静流,润润歌喉甜甜歌,金山银山绿水绕,袅袅炊烟云朵朵……美美净净二郎河,规划整饬小村落,溜溜小楼一排排,层层梯田一坨坨,穷山恶水曾几何,二郎么妹苦难多……”前不久,二郎镇百花剧团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了民歌《二郎欢唱国庆歌》。

  二郎镇百花剧团创办于1949年,吴波涛是剧团创办人,十几岁就开始唱民歌。

  吴波涛介绍,二郎镇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历史上,这里是南下荆楚的驿道。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宿松县志》记载:1858年12月,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在二郎河,与湘军发动了一场大战役,但最后以太平天国军失败而告终。1942年12月,侵华日军从太湖县回窜黄梅县途中,在二郎河街抢掠不成,放火烧毁民房40余间。1949年2至6月,国民党部分残余势力勾结土匪,在二郎一带抢劫民财,残害群众,多次发起武装暴乱,攻打区、乡人民政府。后来,这股残余势力全部被解放军清剿。

  可以说,在动乱年代,生活在二郎河一带的居民不知饱受了多少战乱之苦!

  “二郎河的姊妹多,心灵手巧会唱歌,站到的唱脚又酸,坐到的唱嘴又干……”解放后,人们为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二郎河人民带来的新生活,创作了民歌《二郎河的姊妹多》。

  如何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二郎河居民,有着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二郎镇依托建立的河长制,不断加强二郎河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该镇在二郎河右岸修建了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017年,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在二郎河左岸修建了7.93公里水泥路。同年,投资300万元完成对鸡公山大桥的重建。今年3月,又在右岸动工修建水泥路,计划在年底将右岸的水泥路全部修通。

  “以前建的鸡公山桥,桥面比较窄,根本过不了汽车,每次家里运输物品,都是靠三轮车;不仅如此,由于桥墩不高,遇到山洪暴发,河水就会淹过桥面,孩子们都无法去上学。大桥重修后,我们这些顾虑现在都没有了。”谈起二郎河变化,界岭村居民冯泽友感触颇深。他说,以前,二郎河坝上,只有一条窄窄的沙土路,路上长满了杂草和荆棘,夏天走在上面,根本找不到路。

  在深入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中,二郎镇成立了二郎河乡贤文化研究会、二郎河民歌协会,编印了《民歌进校园读本》,组织开展了“二郎河好人”评选活动。有着“二郎河歌王”之称的吴波涛,荣获首届“二郎河好人”称号。

  近年来,二郎镇沿河一带居民,凭借二郎河得天独厚的优质水资源,做起了“水”文章。养水蛭、养龙虾、养土鸡……各种生态养殖项目如雨后春笋,在二郎河畔兴起,将这里打造成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农业风景线,让一个个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河长制”“林长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推行,流淌在皖西南大地上的二郎河,也像全国各地的“母亲河”一样,有着守护它的贴心“管家”。正是这些贴心“管家”,成就了逐河而居、与河共生的人们与自然交融幸福的生活。(孙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