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洲头 > 乡村振兴 >正文

洲头乡:“新农人”“蔬”写“兴农”故事

【 字体:    稿件来源: 洲头乡  作者: 余宜胜 胡锦文   时间:2024-11-08 11:08:51   

  宿松融媒讯 时下,正是黄叶飘落的季节。在洲头乡宗营村,有一大片绿色的菜地在秋冬的田野里格外引人注目。走到近处,连片的花菜犹如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在大地铺展开来,菜农们穿梭于其间,正忙着采摘、装筐、搬运、装车。这不仅仅是秋冬季田野里一道亮丽风景,更是“新农人”石国民十几年如一日深耕蔬菜种植的见证。

  投身蔬菜产业,创业路上不畏难

  土气十足的石国民曾经从事于民师、建材行业,最终选择了“背朝天,脸朝地”的农耕生活,走上了“新农人”的道路。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对农业种植有着丰富的情感,起初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广种薄收,2011年开始专业种植蔬菜,并于2014年创办了瑞丰蔬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蔬菜大棚。

  “周围村子里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而我选择留下来,从事蔬菜种植。刚开始种菜,困难不少,弯路没少走,不仅要面对病虫害、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还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但我坚持了下来,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石国民说:“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7月特大洪涝灾害,大棚倒塌19个,蔬菜绝收55亩。但我没被困难吓到,及时筹措资金进行大棚重建、修复,立即补种应急蔬菜减少了损失。”

  如今,合作社拥有蔬菜基地100多亩,年产各季蔬菜40万公斤,产值170万元。石国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为令人羡慕的蔬菜行家里手。

  钟情花菜种植,逐梦乡野更专业

  花菜也叫花椰菜,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像“干锅花菜”更是俘获了不知多少个吃货的心。通过多年的蔬菜种植实践,石国民结束了品种多、乱、杂的局面,从而主攻花菜种植,被当地村民称为“花菜大王”。笔者在基地看到,一棵棵硕大圆润的花菜长满田间,绿色的叶子包裹着白白嫩嫩的菜花,甚是喜人。工人们手起刀落,采收花菜,赶发一批销售订单。

  石国民说:“目前基地70%的蔬菜品种是花菜,辣椒、茄子等其它蔬菜品种是补充。这里气温适宜、土壤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特别适合种植花菜。花菜生长周期短,种植简单,产量高,价格稳定,自然也就成为了基地主打的首选。而且品种越少,管理越高效。”

  石国民深知,要想种好花菜,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多年来,他凭借着对蔬菜产业的热爱和执着,积极参加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回家后将所学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种植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菜的种植效益。

  “通过大棚和露地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花菜一年至少可种春、秋二茬,亩产量能达到4000公斤,亩产值16000元左右。”石国民介绍。

  践行绿色生态理念,“蔬”写乡村振兴新“丰”景

  “多年蔬菜连作加重了土传病害。我严格按照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实施蔬菜生产,应用黄板、银色反光地膜、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等绿色控害增效技术,建立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减肥减药,不断修复土壤,提升了蔬菜品质。”石国民说。

  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严控生产每个环节,确保从基地到舌尖的产品质量安全,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石国民对于蔬菜品质的严格把关。据洲头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人员介绍:“基地蔬菜走上消费者餐桌,还要经过两项检测关,一项是生产环节的产地检测,另一项是流通环节的市场检测,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近几年该基地产出的蔬菜的农残检测合格率均100%。”

  与此同时,石国民以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和带领村民加入到联农带农长效化机制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村民石红玲高兴地说:“我每个月光是在基地务工就能赚2700余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股份分红,我的腰包鼓起来了,还能照看到家里,跟着‘花菜大王’干活就是带劲。”

  在洲头乡,像石国民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将自己的奋斗足迹默默无闻地烙在家乡这片沃土上,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爱农”“兴农”故事。(通讯员 余宜胜 胡锦文)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