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洲头 > 基层动态 >正文

桑落洲头

【 字体:    稿件来源: 洲头乡  作者: 张向荣   时间:2024-11-13 10:46:48   

  宿松融媒讯 这里所说的洲头,是安徽宿松的一个乡所在地,处在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所谓的“洲头”,是指古桑落洲的洲头。说到古桑落洲,有必要多交代几句。古桑落洲本是长江中的一个孤洲,在古彭蠡泽时,无依无傍,后随着长江主泓的南移,古彭蠡泽仅留下一线湖群,水域多为陆地沙洲占领。地理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古桑落洲与其他后来陆续出水的沙洲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大块平原。洲头,作为古桑落洲的痕迹,也只能从史书上去寻找。

  洲头,曾经作为水运码头的辉煌,有其值得大写特写的一笔。遗憾的是,翻遍所接触到的史籍,对此均未记载,有的干脆只字不提。这是什么原因?在交通极为落后的时代,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水路交通运输的优势则十分明显。因为有泾江自北向南穿过洲地平原,后连大湖,前通长江,洲头又处在泾江口,便形成了天然的码头港口,承担起南来北往的交通运输任务。一个地方,交通便捷,人气上升,商业也就迅速发达起来。泾江里,每天都有进湖入江的帆影;洲头集镇的商铺里,进进出出的人们带旺了各种生意;码头边,每天都有忙碌的身影晃动。遇上逢年过节,码头边停靠着不少的船只,喧闹的人声却越发多起来,把一个水码头闹腾得品尝不出寂寞的滋味。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桑落洲头、这港口码头,还一度是安徽与江西的结合部。泾江东岸属安徽宿松管辖,泾江西岸则归江西德化(九江)管辖。有这样的地域特点,桑落洲头在历史上不火、不热闹也难。

  洲头水码头的兴旺,自然离不开泾江。这条从后湖一直延伸过来的三十余华里的泾江,史书记载是当年石良为了运粮支援鄱阳湖大战的朱元璋而开挖的。《宿志县志》(道光八年)载:“明初,鄱湖寇起,邑人石良为俞通海夜以兵开沟三十余里,达泾江口”。这“沟",即泾江。对这一记载,我一直持否定态度,理由是这浩大的人工河的工程,决不是三、五千人在三、五日就可以完成的。“夜以兵开沟三十余里"怎么可能?如果说,石良率人对早先就有的河套进行了疏浚,以至于使它能够行船、货运,这还差不多,马马虎虎说得过去。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从洲上另外一个乡镇迁移到洲头集镇边居住时,我看到泾江两岸堆积着高高的泥土,形似人工修筑的长堤。开初,我以为是疏浚泾江而堆积的,后来想想,这不对。很明显,那是为了抵御泾江的大水,人们有意挑筑的。湖水上涨,泾江里的水也会随之上升的。泾江与大湖早就连成了一体。

  泾江的形成,是洲头成为重要的水运码头的关键。然而,许多事情常常利弊相连。通江连湖,固然方便了交通,在无节制闸的情况下,却也给水患带来了便捷。长江只要发大水,水位高过内湖,泾江通道就会成为“罪魁祸首"。气势汹汹的洪水会沿着泾江直扑大湖。湖水上涨,那些没有圩堤阻挡或者圩堤不堪一击的田地,纷纷沉入水底,庄稼颗粒无收。这时的泾江,恐怕没几人会说它半个好字。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洲头水运码头的消失,是清代的事。《宿松县志》(民国十年)载:“顺治五年(1648年),兵备道石镇国令筑塞防江警,恐躏入内湖。康熙二年(1663年),知县王民皞恐湖不通江,鱼不能入,申请复开。光绪十一年(1885年),泾江口复筑焉,湖水仅抵口内新筑之横坝边,与江绝然。”如果从前至后累计,泾江口的洲头水运码头存在的时间也长达数百年。明代276年,它是存在的。清代先筑后开再筑,其先后开放的时间也有240余年。前后500多年的码头历史,洲头该写下多少出发和回归的动人的故事呢?今天的我们,在回望这一段历史时,只能借助于想象,打捞出它的辉煌和沉重。

  一百多年眨眼间便过去了,自1885年复筑之后,泾江再也没有同长江发生过联系,洲头作为水运码头的历史也被彻底切断了。一个有着浓重的历史色彩的码头就这样在人为的干预下消失了,此后再也无人提出重开,连造闸的议案也没有。昔日通江达海的洲头,随着码头的消失,优势丧尽,顿时成为一处封闭之地,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时间之手,真的十分无情。今天,我们在洲头集镇行走,在古泾江口徘徊,找不出当年码头的半点影子,除了还能见到那条泾江之外,泾江口当年的繁华和热闹还有谁能描述?今天的年轻人,还有几人知晓洲头码头的历史?

  遗憾归遗憾。历史总是在遗憾中不断前行的。幸运的是,今天的桑落洲头,虽然没有古码头的优势,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方热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感满满的。这里特色农业遍地开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办,为全乡高效农业生产带来新希望;工业强乡、工业兴乡的目标,鼓舞人心,规上工业稳步发展,工业小区建设成效明显;在全乡干群的努力下,三产融合正在书写出产业振兴的新篇章。近年来,该乡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称号。一个崭新的洲头正出现人们的面前。

  告别古码头,桑落洲头今日再出发。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