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佐坝:年俗变迁 情怀依旧
宿松融媒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所以过年可谓是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精华,如果按照时速上记载的话,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们多多少少就有了过年的概念,而经过千载的变迁,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变迁,过年的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习俗也有了新的呈现。
小时候的我们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对我们来说代表着热闹和压岁钱。尤其是到了临近春节的日子,进入了腊月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年,从腊月初八起,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年事”了,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记得小时候,初一那一天最重要,需要换上新衣服先去舅舅家拜年,宿松有“天上雷公大,地下母舅大”,的说法,因此作为有重要地位的舅舅,小辈更应该在大年初一这个隆重的日子里给舅舅拜年。在过去物质条件不丰富的年代,糖作为匮乏物品,是拜年的礼品单里常客,如果是冰糖就更显示出对长辈的尊重,而长辈们除了拿瓜子、花生、烟来招待拜年的客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是回赠糕,糕又取“高”的谐音,其中的含义是预示着来年“步步高”的吉祥兆头。相比较于“大年”的热闹和隆重,在正月初七的“小年”过得就比较随意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在院子外放一挂鞭炮就算是过了小年了。过年的浓浓氛围,要持续到元宵节,对我们来说,元宵节就意味着开学,而对于务农的农夫来说,过了元宵节,意味着春耕生产,“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播种下种子,也就播种下了一年的希望。记忆里的那一桌丰盛的宴席,挂在大家脸上的笑容,夜空里的爆竹声响,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构成了小时候的新年味道。
长大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年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号召下,各地因地制宜的出台了鞭炮禁令,电子鞭炮成为过年热闹氛围的主力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过年和拜年的方式也有了新的体验,压岁钱可以是电子转账,也可是微信红包,方便快捷,在欢声笑雨的抢红包的氛围里,过年也热闹起来了;“云拜年”更是跨越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从2020年开始,“云拜年”不再是新鲜事,通过视频语音缓解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新年祝福。“新年俗”就这样随着时代发展悄然兴起了。这种现象背后着是现代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的思维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过年的标配从原先的:磕头红包、鞭炮齐鸣、春节晚会等,到现在的旅游过年,就地过年等新思维的变迁。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无论怎样,过年永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和习俗,即使跨越千山万水。
爆竹声中一岁除,代表着自然是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伊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春节永远是中国人最隆重、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时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可是无论怎么变化,年俗几经变迁,中国人的情怀依旧,以前的年俗,如果说代表着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团圆的期盼,而现在的年俗,说明是在日新月异的生活模式下,亲人团聚、辞旧迎新、祈求幸福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依旧是不变的。(通讯员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