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坪乡:将古村落唤醒 让烟火气升腾
宿松融媒讯 长溪河畔,红掌轻游凫绿水;庭院旁边,一行白鹭上青天。晨烟晓雾里,大别山深处的柳坪乡邱山村,村民们或散步或闲谈,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从地处偏远的小山村到热门打卡地,从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又见村里的年轻人,依靠着“建设精品康养示范区,发展古村旧时光休闲旅游”,古村有了新貌。
表里山河,“皖”如仙境。在安徽西南边陲,一座座古朴秀美、文韵独特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或与水为邻,或靠山而居,每一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这就是“绿水长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风光,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是“耕读传家、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古村落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印刻着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邱山村成功进入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山一水,都蕴含着故事和传奇。从现存的传统村落来看,山区已成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区域。
悠悠岁月中,古村古建书写了人文历史,记录着乡村风貌。如今,在很多地方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风貌,延续着和谐恬淡的乡俗风情和生活形态。历经千百年留存至今的古村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和“宝藏匣”。手抚古村落的劳动器具时,先辈的智慧和勤劳跃然于眼前;流传至今的农事节气、耕作风俗,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耕读传家、诚实守信等乡风家训,延续着中华文明薪火不断的精神基因……乡民集聚便有了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文明交相辉映便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古村不言,但因岁月的流淌而尽显珍贵。漫步古村落,民居错落林立、碑刻斑驳古拙、族谱绵延传承。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印记,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着时光的更迭。
近年来,县住建局以“保护利用古村古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古村古建保护步履不止,创新不止。
“古村落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地方,是游客的远方。住建局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努力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建立摸底登记建档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宿松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古村落既有悠悠文脉赓续,也有人间烟火的氤氲。这就是“必须要回的家”与“离不开的根”。
在邱山村,全村依山而建,村中家家窗外临溪,户户枕水而居,形成了“水上人家”的独特景观。涌动着的溪水从村头流到村尾。蜿蜒的乡间古道边,石头垒砌的房舍、墙面、城楼,既让人体会到山村风情,还能感受历史印记。
邱山村最大的特色是绕村而过的水流,四季喷涌不息。越来越多的村民,吃起了“旅游饭”返村创业,家里的老房子变客房,老院子变餐厅,焕发出新的荣光。
传统村落遍布在山涧、河畔,经历过“一粒明珠土内藏,未知何日放豪光”的萧条与落寞,如今真正光彩照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活文化生命力,记忆里的“乡愁”不再如梦。
行走在长溪河两岸,细细聆听着藏在青砖黛瓦间的岁月低语;转弯处赫然出现在眼前的特色民宿,又让人感受到让浓郁的烟火气自然升腾的初心和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火热实践。
“推动传统村落由点到面的系统整体保护利用,努力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深度融合的重要节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文化鲜明、产业突出、活力明显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让古老文化遗产火起来、焕发出新生机。”柳坪乡党委书记韦寒冰说。
柳坪乡大地村入选了第二批中国古传统村落名录。在这个小村里,还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遗存,其中最知名的是百年老屋“吴家五房屋”。这座皖西南地区不多见的完整徽派古民居,落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距今241年。
“聚族而居、血脉传承”,这是许多古村落显著的特征,也是乡愁的原点。
“古村落中邻里互惠的人情方式、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古朴民居与袅袅炊烟的生活气息、印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板街道,都是乡愁的具体载体。”蒲河村党总支书记吴洪峰说,在这里,人们亲近山水、田园,暂时抛却焦虑与烦闷,获得精神抚慰,回归宁静与平和。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延续古村落生命力的关键,宿松县住建局求新、求变、求突破,在珍视和保护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融合出传统村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在宿松,深挖传统村落厚重资源,打造观光休闲、文物古建、古村民宿、文化遗产、名人典故、红色文化、名吃特产、生态康养、农俗体验、研学科考等乡村旅游路径的努力正在物化。
一个个传统村落,自然与历史辉映、风景与人文交融,乡村“颜值”直线上升,盘活了闲置院落,聚集了人气,传统村落赋予了山村更多的发展可能。(通讯员 司舜 虞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