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柳坪 > 本地要闻 >正文

柳坪乡:古有对花经典故事 今有“山”型新型模式

【 字体:    稿件来源: 柳坪乡  作者:    时间:2024-11-04 15:14:59   

  宿松融媒讯 “郎对花姐对花,一路对到田埂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中的两句唱词,《打猪草》又名《偷笋》《扳竹笋》,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系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柳坪乡蒲河村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故事中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藏在竹篮里。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搜出竹笋,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陶金花抓住金小毛曾偷牛的把柄,迫使他不再追究。但金小毛根本不“买账”,非要赔偿。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后来陶金花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看到姑娘这样了,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齐送她,陶金花提不动,金小毛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一路对歌,高高兴兴地结伴下山。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最后两人和好。

  故事演绎的是先因为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后通过对歌化解了矛盾。

  黄梅戏《对花》剧照

  戏归戏,事归事。在农村,尤其是深山农村,因为这样的小事引起的矛盾经常发生。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柳坪乡,近年来创新理念,打造出矛盾调解品牌——“山”型新模式,打通调解主动脉,畅通调解大循环,为最美旅游山乡增添了一处别样的亮丽风景。

  “山”型新模式包括“山顶”“山腰”“山底”。

  首先成立“法治集中调处中心”作为“山”型模式的“山顶”。

  “基层人民调解员无法律专业人员,对于复杂、疑难及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案件调处起来捉襟见肘、疲于应对的现状。”柳坪乡司法所所长杨晨丽说,以“党委政府指挥、司法为先、法庭协同”为主线集中调处,对重大疑难纠纷进行专案调解,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调解员除由法律工作者、基层调解能手组成外,另从法院聘请资深法官做兼职调解员。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通过法治手段提高调解公信力,辅以‘德行’贯穿调解的全过程,结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当事人出实招、办实事,成功调解10余起案件,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了信访问题和诉讼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以村委会、法律服务室为“山腰”,调解家庭、邻里、物业、医疗、旅游、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环境污染、道路交通等各类纠纷,充分发挥了“山腰”中层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人民调解员、村警、网格员、民间“五老”等为“山底”,围绕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一目标,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有效化解苗头性、趋势性矛盾纠纷,不断延伸矛盾纠纷调解服务覆盖面,实现小纠纷早处置、小矛盾早消化、小问题快处理,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努力使调解队伍的“山底”基底作用发挥到极致。

  “山”型调解品牌新模式的创建,上下一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做活了,“山顶 山腰 山底”也让源头、依法、系统、综合化解环环相扣,形成了多个载体有机衔接、协同治理的新机制,开创了山区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有效实践,也是开展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新起点。尤其是新起的“村民说事点”,引导村民把“事”亮出来,把“计”找出来。截至目前,今年共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0余起,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通讯员 司舜 张雪钰)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