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九姑 > 乡村振兴 >正文

宿松:以地生“金”促共富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  作者: 孙春旺   时间:2024-05-19 16:39:21   

  宿松融媒讯 时下,走进宿松县九姑乡杨茂村后排组,被推土机平整出来的100余亩耕地格外引人注目。耕地里全部种上了玉米,不出一个月,这里将是一片生机勃勃的世界,而在半个月前,这里杂草丛生,是个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

  地处大赛湖北岸的杨茂村,是个农业大村,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10年前,当地农户因为沿袭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上获得的收益不高,由此挫伤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加之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土地被撂荒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当时,村集体负债一百多万,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产业发展如同一张白纸,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根本找不到工作,杨茂村一度成为落后村。”杨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龙水介绍说。

  如何扭转杨茂村落后的发展局面?2014年,杨茂村支两委在九姑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加大农田流转力度,使全村1000余亩“低产田”“撂荒田”全部得到流转,不仅提高了全村农田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全村农田的经济收益。朱术全是杨茂村培育的水稻种植大户之一,共流转农田600余亩,创办了家庭农场,建立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厂,并通过产品送检获得省、市级大米绿色食品证书。

  “我们实行农田流转,就是为了推进水稻种植规模化、专业化,通过规模化种植,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水稻生产效益;通过专业化种植,形成水稻产业链,减少水稻在种植、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孙龙水说,在朱术全的带动下,全村10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共发展到6户,使全村农田流转率达到80%,农田撂荒的现象得到根本解决,也为村里一大批留守妇女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盘活农田资源、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的同时,杨茂村支两委还坚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上下功夫。地处龙湖圩、南口圩内的400亩农田,为杨茂村集体所有。2020年,杨茂支村两委以龙湖圩、南口圩为试点,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的传统生产方式,探索实践“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发展龙虾养殖、单季稻种植产业,达到了“一田两收”的生产效果,400亩农田的产值翻了一番,村集体每年都能够获得28万元的稳定收入。

  在尝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之后,杨茂村支两委于2023年4月对位于元东组的村集体60余亩滩涂进行了改造,并依托建立的“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发展龙虾养殖、再生稻种植产业,使该处农田达到了“一田三收”的生产效果。同时,积极引导大屋组养殖大户朱仁飞探索“种养结合”模式,采取养殖湖羊与轮作种植小麦、玉米相结合方式,不断做大做强生态循环产业链。经过9年发展,朱仁飞创办的宿松县仁飞肉羊养殖合作社,年出栏湖羊1500余只,创产值150余万元;年轮作种植小麦、玉米达50亩以上。此举,不仅盘活了大屋组闲置的土地资源,解决了十几名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而且美化了当地人居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行发展和互利互赢。

  以地兴农,以地生“金”。2024年4月,杨茂村支两委又把发展的目光瞄向被群众撂荒的旱地,村集体将位于该村后排、罗垅、中屋三个村民小组的300余亩荒地流转下来,利用机械对长满杂草杂树的撂荒地进行改造和平整,将其建成玉米种植基地,发展玉米、小麦轮作种植产业。

  “以前,各家的旱地都是白白撂荒,既没有收入,又影响村里形象;现在,村集体都把它利用起来了,不仅环境美了,家家每年还能够分得几百元的土地租金。”谈起旱地改造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罗垅组老人朱金林露出一脸喜悦之情。

  产业兴,则就业稳、百姓富。随着越来越多的耕地资源被盘活,落户杨茂村的农业产业越来越多,村集体和农户实现了共富。截至目前,全村农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发展到8家,村集体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杨茂村每年坚持将村集体获得的经济成果反哺民生,在国家项目资金的协助下,先后共投入30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3400平米的村级文化广场、5.6公里长的“组组通”水泥路、230盏路灯和2800米长的下水道等基础设施,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杨茂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讯员孙春旺)

责任编辑:姚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