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河塌 >正文

河塌乡:小蚂蚱“抱团”闯市场 生活飞“蝗”腾达

【 字体:    稿件来源: 河塌乡  作者: 贺萍   时间:2022-08-19 16:47:59   

  宿松融媒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昆虫这类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在河塌乡黄坂村,一群群小小的蚂蚱“抱团”闯市场,蹦出“致富路”,让村民生活飞“蝗”腾达。

  蝗虫,俗称“蚂蚱”,是乡村田野中常见的一种昆虫,属于杂食类。近年来,蚂蚱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发掘,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天然绿色营养的美食,养殖蚂蚱也成了一项新兴产业。

  抓机遇,谋产业发展。在黄坂村黄世红的蚂蚱养殖基地,密密麻麻的蚂蚱在大棚里蹦跶,好生热闹。养殖户黄世红介绍,传统的种植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蚂蚱作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好。2019年,通过去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发现宿松县地理气候环境适宜养殖东亚飞蝗,而家乡蚂蚱养殖还是一片空白,决定回乡试试养殖蚂蚱。通过近3年的发展,蚂蚱养殖规模从一开始的20个大棚,发展到100个大棚。

  抓创新,激发土地活力。近年来,河塌乡黄坂村借“地”发力,以构建特色产业链为抓手,做足“蚂蚱”文章,全力盘活闲置资源和劳动力。2019年10月,成立了天翼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参与蚂蚱养殖管理,促进农户增收,为群众撑起了一把“致富伞”。

  “我们采用生态连环套养新模式,种植水稻、小麦等喂养生态鸡,鸡粪是牧草的有机肥料,牧草是蚂蚱的主要饲料,产生的蚂蚱粪又可以用来养鱼。”黄世红说,在整个生态循环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及化肥,是一种绿色环保且效益较高的特色养殖模式。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了300多亩的土地,建了100个大棚,每个棚有80平方米,用来蚂蚱养殖,流转了90多亩的土地,用来种植玉米草和黑麦草,这些都是蚂蚱的主食,另外还流转了两个池塘,打造垂钓园对外开钓,可养殖生态草鸡20000只。

  抓技术,促农民增收。起初因技术原因,蚂蚱成活率不高,产量跟不上,收入也不高。“一次遇到恶劣天气,由于没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损失了好几万元。”黄世红说,后来他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蚂蚱养殖技术,结合实践经验,慢慢琢磨出一套较为熟练的养殖技术。慢慢地,产量上来了,他越干越有劲,开始带着村民一起干。

  黄世红介绍,除了第一年购买蚂蚱卵投入了资金外,之后的蚂蚱全部靠自繁自养,“每年蚂蚱可以长成4批,5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第一年投入基础设施和人工费100多万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一般春节前后生意最好,供不应求,为此我会用冻库储存起来一部分,待到错峰销售。”

  据了解,养殖场目前有10多名长期工,都是附近五六十岁的老人,每月工资三四千不等,每天工作6-8小时,主要是割草喂蚂蚱,忙的时候会另请10多位临时工,一天100元。

  抓延链,促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越做越红火,黄世红有了更大胆的想法。“村里对扩大养殖规模非常支持,在土地流转及一些事项审批上是一路绿灯。接下来,我将通过建设冷库、开发蚂蚱罐头等,延伸蚂蚱养殖产业链。同时,准备建一个民宿,做农家乐,流出一块空余地供游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种各种蔬菜,我们请专人打理,让他们可以体验农耕生活,吃自己种的有机蔬菜,盘活更多的闲置劳动力和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黄世红说。(通讯员 贺萍)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