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陈汉 > 乡村振兴 >正文

陈汉乡:“香”辅“香”成 “榧”比寻常

【 字体:    稿件来源: 陈汉乡  作者: 司舜 朱艳芳 雷鸣   时间:2024-11-13 15:59:30   

  宿松融媒讯 一座座木屋,一间间“太空舱”,寄托着无限情怀;一方树影花香的小院,存寄着浓浓乡愁。天空露台、幽深小径、纯净的天空,诗意的远方,繁华之外,或栖于村寨,享受原始与纯朴;或隐于林间,再见春暖与花开。

  安徽宿松陈汉乡广福村,钓鱼台国家湿地公园,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孕育出民宿这一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模式。长期闲置的水滨成为隔绝都市喧嚣的恬静港湾,民宿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两山”理论的小“引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别山深处形成生机勃勃的生动实践。

  “香”辅“香”成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走进“香榧谷”却是另一番天地。房前屋后被绿植和鲜花掩映,广袤的山野青纱无际,郁郁葱葱;极目眺望,峰峦此起彼伏,更有蓝天白云笼罩,山水田野一色深绿,即使是在夜幕里,眺望星空,也能感受到勃勃生机,沁人肺腑。

  “这里环境特别好,抬眼就是蓝天白云,巍巍青山,来这里度假是非常好的选择。”来自深圳的游客王女士介绍,她是通过抖音平台看到这家民宿的,想撑着假期带家人一起,来这里感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恬静。

  生态环境良好,犹如天然氧吧,绿水青山是广福村民宿发展的聚宝盆。香榧谷打破了冬日的冷峻,舒展了夏日的欢颜。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外地来的客人多一些,基本都是住两三天,一到暑假,很多都是带孩子过来玩的。”民宿的工作人员说。

  以前的广福村,由于耕地少,又没有其他致富的门路,村里人穷得叮当响,有的人只能选择偷伐、偷采、偷猎,对当地自然生态破坏很严重,每到夏秋季节,泥石流和洪灾更是“家常便饭”。

  现在广福村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乡村旅游扶持重点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

  村集体主要发展茶园120亩、各类果园80亩、香榧1300余亩,建有大棚30栋1.3万平方米,同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2023年建6间民宿,其中:太空舱3间、木屋民宿3间,入选“皖美银牌”民宿和“安庆心宿”银牌民宿。2024年建二期精品康养民宿,含民宿6间、休闲咖啡厅、无动力儿童乐园、四季花海、旅游步道等子项目。

  民宿与风景“香”辅“香”成,民宿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把文化作为民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能,将民宿作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平台,保持田园风格,民宿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成为乡愁的载体、心灵的寄托。”广福村第一书记郭继春说,生动实践阐释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榧”比寻常

  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发香榧谷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观光体验、体育赛事等产业,打造创意公社、婚恋旅拍、竹林探险等年轻态、时尚范乡村旅游产品,形成集成效应。

  广福村拥有独特的旅游和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开发农产品及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条件优越。村里拥有全县面积最大香榧基地,正在建设“香榧谷”文旅中心,包括香榧文化体验区,打造一个集农、文、教、康、旅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乡村;建设民宿露营基地,太空舱和木屋实行酒店化格局和管理模式,并配置简易生活附属用房;提供露营、烧烤等装备和相关服务;建设观景设施包括阶梯式观光栈道、观景亭、观景平台、观景天桥,

  建设灯光秀,依托山坡和亭台,设置节能灯光设备,重大节日庆典举办灯光秀,提供摄影服务;建设多种上下山交通设施。在山脚和山上分别建设停车场,同时完善步道、木质踏板桥等。

  “家人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香榧谷……”

  在村里一家庭院经济服务站,主播“单腿山哥”曹煊正对着镜头火热开讲。只见现场网红达人各显才艺,线上直播人气火爆、互动活跃,昔日的小山村也一改往日的寂静,成为游客放松心灵的好去处。

  “现在,山珍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在农文旅融合的新发展理念下,我们致力把民宿产业融入产业链中,将乡村旅游、养生与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个集农业体验、文艺表演、生产观赏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园,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陈汉乡乡长刘艳君说。

  通过一项项落地生根的硬举措,广福村开始形成线下线上农文旅相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群众创业增收能力,实现了有特色产业、有致富门路的美好愿景。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产品供给、推动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民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独特吸引力以及辐射带动力,让‘两山’理论在山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旅游胜地正在徐徐走进游客的心田。”刘艳君说。(通讯员 司舜 朱艳芳 雷鸣)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