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乡白鹤村:党建引领强基建 以工代赈惠民生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在省经济信息中心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帮扶下,陈汉乡白鹤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成功获批省级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该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700万元,聚焦于解决群众在出行、运输及河道整治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党建引领+民生优先+就业增收”模式,带动近三百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收入超1万元,为后发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党建引领聚合力
工作队驻村后,推行“党支部+理事会+村民组”三级联动机制,积极组织召开12次村民代表大会,全面梳理出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等5类28项民生需求。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安排20名党员分片包干开展政策宣讲工作,充分发动群众无偿贡献土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同时,创新实施“项目推进晨会制”,每日通报工程进度,及时协调解决15个施工难题,有效凝聚各方力量,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精准施策补短板
针对村民面临的“行路难、运输难、河道堵塞”等突出困境,白鹤村谋定而后动,重点推行“三大攻坚行动”。鉴于交通对村级发展的关键作用,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对长期拥堵的岩上片区进行规划建设。项目规划初期,交通、水利专家与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参与,结合白鹤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实际,融入专业设计理念,从源头上保障工程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持续性,切实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乡村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在道路方面,科学规划道路布局,设计拓宽修缮关键路段,打通交通堵点,方便村民日常出行与农产品运输。在河道方面,专业设计人员提前对河道进行勘察,根据河道生态及地理特征制定整治方案,开展从村入口到岩上片区总长约1.2公里的河道整治,有效恢复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水生态系统,保障周边农田和村民生活安全。
机制创新促增收
白鹤村创新“三化三改”实施路径,助力村民增收。一是施工队伍本地化,优先招用本地村民参与建设,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技能培训实用化,开展4期砌筑、木工等针对性培训,提升村民就业技能。三是质量监管民主化,成立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监督小组,保障工程质量。同时,建立“务工收入保障机制”,设置日工资170元-300元的阶梯式薪酬体系,并实行工资按月打卡发放。此外,创新“以工代赈+公益岗”模式,设置保洁、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民生改善增福祉
项目建成后成效显著,实现多个“100%”:通组道路硬化率100%,农田灌溉覆盖率100%,安全饮水达标率100%。通过“短期务工+长期保障”双轮驱动,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5%。除道路提升改造外,白鹤村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多点发力,新建300多平方米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新安装路灯50盏、维修路灯20盏,提升村庄夜间出行安全性;实现100多户污水管网接入,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新修建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的笑容洋溢着幸福,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呈现。
省经济信息中心驻白鹤村第一书记常彬斌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帮扶单位优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让群众从“外出就业”转为“家门口就业”,从“走窄路”到“走宽路”,实现基础设施改善与群众增收致富同频共振。”(通讯员 朱林燕)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