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乡九井沟:养在深闺人未识 旅游开发正当时
宿松融媒讯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九井》诗中的两句,写的就是养在深闺的九井,神秘而传奇。这个景色优美堪比九寨的九井沟风景区就位于宿松县隘口山区。因了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九口深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称“九井沟”。它以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九井沟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属大别山余脉,总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这里既有峰峻石奇、峡谷幽深、水滴石穿的泉中九井和形神兼备的仙女浴池、波光粼粼的雷公潭、白练飞泻的三叠瀑布,又有叹为观止的“石破天惊”、惊奇怪态的千年罗汉松,还有至今尚无一人敢窥其颜、敢探其险的龙和大峡谷。
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植被、幽静的环境、古朴的村落,田园式的阡陌,天然的大氧吧,被人称为“美比九寨”的 奇异山川。
河谷全长约二十华里,整条河沟呈带状,沿河沟自上而下分布着九个深井。瀑布、悬崖、怪石,神秘山洞无一不是鬼斧神工,组合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到目前依然是一处未开发的处女地。
九井沟最其特色为水景、瀑布,宛如一道道银河飞泻而下。尤其是四井、六井、七井、九井飞瀑更是惊涛浪怒、山鸣谷应。七井瀑布呈三叠式从高达两百米的悬崖一直挂到七井下的潭中,若是雨后瀑宽可达3米,为皖西南一带不可多见的“天上之水”。
九井沟每一井都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井周氏三兄弟舍己救人的传说。传说唐朝贞观年间,西源地区久旱不雨,几净人烟,周氏三兄弟为求雨下到干涸的井底探寻龙宫,雨求到了,但周氏三兄弟却永远地去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亲临三井凭吊三兄弟,并留下了宝贵的诗作。后人为纪念三兄弟,在三井附近建有三龙王庙,王安石的悼诗雕刻于庙内墙上。明弘治己酉年(1489年)知县陈恪曾重建三龙王庙。知县施溥也到此致祭过。但是经历了战争的纷乱,岁月的洗礼,已无法找到当年的痕迹,只能从史料中找到一些记载。
九井沟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它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当地百姓的心灵史和精神史,九井沟传说为研究本区域乃至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九井沟传说,如今已经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墨客早闻其景而到此游览并留有赞美的诗篇。宋朝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就曾多次造访。 史料记载:宋皇佑四年五月,王安石在舒州(今潜山市)任通判,闻知此处,决定亲往实地揽胜。在他经太湖、过枫香驿、穿梅墩、进入九井沟,领略到了四井的幽邃、五井的神韵、六井的波光、七井的飞练。据传,王安石曾即兴创作了不少诗文,只可惜岁月沧桑,这难得的丽辞佳句大多已经佚失,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九井》诗一首: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余声投村欲风雨,来势卷土犹溪坑。飞禽凌兢走骇兽,霜雪夏落雷冬鸣。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中官系龙投玉册,小吏碟狗浇银觥。地形偶尔截险怪,无意未必司阴晴。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常虚盈。谁能保此千秋后,天柱不折泉常倾。
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自驾游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自驾之旅,一辆车,一家人,悠哉行进在各种优美风景线中,停停看看,不紧不慢,非常惬意。甚至因为其机动的特点,一些精致不容易达到的“世外桃源”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人们在开心之余,与大自然的关系更近了。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九井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来形容当下的九井沟是恰如其分,眼下,隘口乡党委政府全面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持之以恒走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生态饭”越吃越香、“创新牌”越打越顺、“发展路”越走越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山不仅仅是山,是诗篇;水不仅仅是水,是琴弦。”当地一位诗人这样描述九井沟的美丽。目前隘口乡正在加快发展以九井沟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业,以国家4A级风景区标准推进九井沟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垂钓中心、采摘园、停车场以及电商直播中心等旅游观光基础设施,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融媒体记者 司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