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刚:“匠心”精神引领服装发展潮流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这是一位普通服装工艺师的座右铭。23年来,他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在服装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多次被业界评为优秀西服工艺师,其团队成功取得两项技术发明专利,并成功注册两个西服商标,创立私人定制服装经营模式大获成功,为此解决140余人的就业问题。他就是安徽优定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志刚。
走进坐落在宿松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优定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服装生产基地,只见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到处都是火热的生产场景,有的工人手里握着针线,指尖在布匹上飞舞;有的工人端坐在平车前面,两只手的手指随着台面上的布条不停地移动着。操着一口普通话的余志刚,正手把手指导一名工人手工缝制西服上袖。
“在我们这里,机械在很多工序上用不上,必须靠手工。”余志刚介绍,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宁波裁缝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的。至今,在西服制作的很多工序上,机器仍是无法代替,必须靠手工缝制,如西服的归拔工艺、手工米兰眼等制作工序。利用锁眼机能在一分钟之内锁一个扣眼,但手工缝制一个扣眼,即使是有着5年以上缝制经验的师傅,也要花1小时左右。这是保证西服品质的根本所在。所以,为了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西服产品,他在生产西服的很多工序上仍沿用手工缝制技术。
为了让更多员工掌握手工缝制技术,余志刚自2018年担任公司总经理以来,既当管理员,又当技术员。他把办公室安在车间旁,坚持利用开早会、例会时机,不断提高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坚持加强公司技术团队建设,以“服装学科带头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西服款式设计、生产、销售等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团队的相互协作精神。他注重培养技术人才,车间里有不少工人是他带出来的徒弟。经过多年的指导和培训,公司技术团队、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基本都能独当一面,并赢得全国各地客户的一致好评。
“我在这里学会了‘复胸补’技术,现在月工资基本都在7000以上,工资较高不说,还可以抽空回家照顾孩子。”以前,破凉镇王好华为了工资收入高一点,每年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缝制技术功底,选择到外面的高级服装厂打工,自2018年8月余志刚来宿松与安徽红爱股份有限公司合伙发展服装产业后,她就在余志刚创办的西服生产基地打工。既能获得高额的工资收入,学到更为复杂的西服缝制技术,又能照顾到家里。可谓一举三得。那些曾跟王好华一起在外面打工的工友,都羡慕不已。
余志刚表示,作为来自江西的一名外地人,之所以选择到宿松投资创办西服产业,是因为发现那时的宿松所有服装企业,其经营模式都是停留在来料加工上,没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加工的服装也基本都是普通和低端级的,产生不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宿松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高档服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西服又是婚礼、商务、宴会等重要场合的最佳着装之选。因此有着潜在的广阔市场。发展高端服装产业、创立自主品牌、推行私人定制服装经营模式恰恰能够填补宿松服装领域的空白。所以,在2018年8月他毅然放弃在北京的事业,来宿松投资发展西服产业。
私人定制服装有什么好处?余志刚说,私人定制服装与市场成衣相比,有着独有的优势,它让客户穿上之后,体形更好看,弥补了身体的缺陷。私人定制是成衣的转换,是服务方式的转变,以往都是衣服在找人,现在是人在找衣服,两者之间的区别相当于饭店小炒与中式快餐的不同口感。团体定制是私人定制的延伸,也需要“量体裁衣”,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高级定制平民化、私人定制普通化,这是私人定制的一个全新走向。
余志刚认为,当前,中国服装领域,基本都在走市场大众化路线,便宜、快捷是其基本特点。让普通人都穿上定制服装,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追求,更是对服装文化弘扬的最佳方式。
日常工作中,余志刚不仅注重生产效益,更注重产品研发。目前,公司已申请注册了两个商标,还发明了两个专利,一个是“服装生产用蒸汽熨烫破洞机”,另一个是“服装自动传送流水线用输送装置”。这些商标和专利,见证了其团队对服装文化的不懈追求和传承,也提高了私人定制服装产品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余志刚带领团队创立私人定制服装经营模式以来,其销售量由2018年10000余件发展到2021年上半年20000余件,面料由2018年20余种,发展到现在2000余种,涵盖国内外高中低档次,能够满足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的需求。同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公司营业收入年年攀升,2020年营业收入达1300余万,并每年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140余个就业岗位,在推动宿松县服装业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功始于专注,专注在于当下。余志刚,这个来自外地的服装工艺师,仍坚持以驰而不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引领着宿松服装产业发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