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抗击疫情 恢复生产 >正文

河塌:复工复产养鸡忙

【 字体:    稿件来源: 河塌乡  作者:    时间:2020-03-12 09:28:47   

  融媒体讯 近期,河塌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扶贫复工复产不放松,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全力做好辖区企业、商户、种养大户的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工作。

  2月21日,河塌乡安元村义门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自动控制温湿度的鸡棚内,当地80后青年陈黄龙、陈黄虎兄弟俩正和复工的工人们捡拾架子上新鲜的鸡蛋,打包装箱,忙得不亦乐乎。弟弟陈黄虎介绍说:“这些鸡蛋将发往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因为我们的鸡蛋品质好,市场上供不应求呢。”这是疫情缓解,春暖花开时节,该厂一边防控、一边复工复产送出的第一批产品。

  结对帮扶不放松

  疫情期间,该乡对扶贫结对帮扶企业不放松,组织人员分片深入辖区,逐一登门结对帮扶企业,宣传复工复产政策,并从物资、生活后勤和疫情防控安全保障等方面落实措施,确保及时开工生产。

  去年5月,拥有丰富养鸡经验的陈黄虎兄弟俩,创办的义门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是2019年芜湖市鸠江区结对帮扶该乡安元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去年7月开工建设,10月引进蛋鸡5万余只开始规模养殖,发挥了对口帮扶效益和养殖场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发展格局。

  “村干对市场形势判断、养殖技术掌握往往存在短板,而将鸡苗直接发放给贫困户养的话,成活率不高,难以保证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综合研判后,我们决定依托企业,走村企合作的路子。”乡党委副书记余正强说,“陈氏兄弟经营的义门畜牧是一家愿做事、想做事、有能力做事的企业,疫情过后,我们将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共同致富。”

  为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让帮扶资金落地见效,去年余正强率村干、企业负责人先后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为企业牵线搭桥,并从四川购置一套先进的养鸡设备,自动温控、喂食、排粪、取蛋……实现了科学养殖。

  自主创业不放松

  从去年10月第一批鸡苗进棚后,陈黄龙每天都会在《养殖日志本》上对室温、入舍鸡只数、产蛋量、采食量进行详细记录。“今天产了17700枚鸡蛋,市场批发价每枚0.6元,毛利润1万多元。”陈黄龙兴奋地说,“现在正是产蛋高峰期,每天至少有15000枚的产蛋量。”

  今年34岁的陈黄龙早在2005年便开始养鸡,当年他在安庆永强禽业学习养鸡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2009年,他返回宿松,自主创办一家养殖公司,年销量达4万只。随着规模扩大,2017年,弟弟陈黄龙打工返乡帮哥哥一起开公司。兄弟俩一个负责内部管理,一个负责对外销售,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人。

  去年7月,在河塌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陈氏兄弟在安元村芦花组流转23户农户的闲置荒山,总投资530万元,将公司新厂正式落户该村。

  “以前一栋棚只能养1万只鸡,现在单栋棚就能养5万只,而且设备先进,还有政府的产业扶持。我们干得更起劲了。”陈黄龙说。按照合作协议,公司每年给村里6万元红利,用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实现增收。

  疫情防控期间,陈黄虎兄弟俩深入该乡及周边乡村11个疫情防控监测点,免费发放鸡蛋近1万枚:“大家在疫情一线值守,我兄弟俩只不过是尽一点心意,我们将打算扩大养殖规模,为家乡多作贡献。”

  养殖帮扶不放松

  每天上午7点到10点是陈黄龙最忙碌的时候。这三个小时,他要和10多名工人一起将母鸡产下的蛋及时清点、包装,然后交给弟弟陈黄虎发往外地。为了使更多的乡亲们受益,当公司有招工需求时,陈黄龙总是优先聘用周边贫困户。

  家住安元村芦花组的曹兰芳就是其中一位贫困户,她说:“现在正是复工复产时候,农活不多,在鸡场打点零工,每月有千把块钱的收入,补贴家用。每天只做几个小时的事,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为了带动农户一起发展养殖产业,实现劳动增收,复工复产期间,陈黄龙邀请周边群众到公司参观,免费为他们进行养殖技能培训。他还承诺低价提供鸡苗给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帮他们代销鸡蛋。汪湾组贫困户汪陈兵在养鸡场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看到公司红红火火,鸡蛋不愁销路,他便找到陈黄龙,以每只2.5元的价格购回120只鸡在自家养。他说:“以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只鸡一年下来至少能净赚50元,把这批鸡养好,我能稳赚6000块钱。”

  像汪陈兵一样从公司买鸡自家养的目前已有20户,共养了1260只鸡。为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每只成本10元的鸡苗,陈黄虎仅收2.5元。他解释说:“象征性收点费,能把大家‘要我养’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养’,激发贫困户自身动力,才能用心把鸡养活、养好。”

  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复工复产。依托企业优势,共同发展养殖产业,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在河塌乡已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新模式。“我们计划做两期,年养鸡10万只,并建设一间规范化的蛋鸡养殖培训教室,定期对周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实现集群效应,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谈起未来的打算,陈黄龙如是说。(通讯员 王会光 何晓)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