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王:扎根基层十五载 守护青山显担当
宿松融媒讯 清晨的大别山还笼罩在薄雾中,北浴乡森林防灭火队的院子里已响起急促的脚步声。42岁的虞王正带着队员检查装备,准备上山巡查。橙色防火服上的斑驳焦痕无声诉说着这位基层防火卫士与烈焰搏斗的十五年春秋。从青葱岁月到鬓染微霜,他扎根皖鄂交界的深山,用150余场防灭火战斗、3万小时的巡查演练,在北浴乡青山翠谷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长城”。
2022年深秋,天马山的松涛被山火撕得稀碎。从下午到晚上,火借风势,以每秒5米的速度吞噬着草木,在深山上形成了一条火龙。看到情势,虞王心急如焚,带着20名队员直往火头上奔。但火在山上,只有小路,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常年无人“光顾”,荆棘丛生,已没有路的影子,争分夺秒,只能靠着双腿,连夜攀越海拔700米的陡峭山脊。“必须把火头截断!”凌晨3点登顶,他抄起风力灭火机冲在最前方,灼人的热浪裹挟着火星,在他手臂上烫出了点点红斑。
“虞王像长了火眼金睛!”据同行的战友、应急办主任唐凤君回忆,当众人被浓烟困住方向时,虞王仅凭植被燃烧的声音和烟雾的走向,便判断出火势蔓延路径。他带领队员绕到火场北侧,用油锯开辟隔离带,连续鏖战18小时后,终于将火魔锁进“牢笼”。下山时,他的防火服、靴底已被高温熔破,却只是摆摆手:“山保住了,值!”
如果说与火搏斗需要勇气,那么守护绿水青山更需要智慧。2023年4月,滑石村突发山火,火场紧邻百亩油茶林——这是村民们“三年育苗、五年挂果”的“绿色银行”。传统追赶灭火战术可能殃及经济林,虞王创新提议“以水灭火”战术,即通过用提前浇湿还未烧着的枯枝、芭茅等,降低火情蔓延速度,从而达到减少损失,提升扑救成功率;他和队员一起,以油茶林为圆心,开辟五条隔离带,同时指挥长调集水泵铺设立体水网。灼热的空气中,他跪在滚烫的山石上操作水枪,直到火势被分割成可控区块。挽救了群众的财产。
他牵头成立“防火帮帮团”。这个以虞王为核心的志愿队伍,如今已壮大到30余人,防汛时,他们用沙袋筑起“人肉堤坝”;雪灾中,他们为孤寡老人扫出“爱心通道”;农忙季,他们化身“义务护林宣讲队”,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被称为“大山里的119”。 2021年寒冬,暴雪冻坏了罗汉山村独居老人家的水管。老人腿脚出行不便,虞王立即驱车5公里到罗汉山看望,又上报维修,为了不影响老人在管路修理期间的正常生活,他连续一周每天为老人送生活用水。
十五年来,虞王用脚步在大山深处写下“防火卫士”的注脚。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每一簇重生的新绿、每一张乡亲安心的笑脸,都成为“守护”二字最生动的诠释。正如大别山上的映山红,无需喧哗,自将赤诚绽放成漫山遍野的春天。(通讯员 胡心桓 吴正腾)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