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宿松县第四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圆满收官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文保中心  作者: 刘潇   时间:2024-11-04 09:17:14   

  宿松融媒讯 11月3日,宿松县普查队在趾凤乡白崖寨进行了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这是我县完成的最后一处文保单位的田野调查工作,也标志着这一历时数月、覆盖全县范围的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已全面结束。截至当日,我县共完成了171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复查工作,实现了100%的完成率;同时新增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共8处。此次普查不仅是对宿松县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次重要实践。

  高度重视,有序推进田野调查

  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宿松县“四普”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普查队伍,明确了普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要求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相关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积极选派县文保中心业务骨干参加省、市级业务培训,增强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保证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自今年6月份起,普查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山间林地、古城遗址等,对全县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测量、登记和评估,标志着我县“四普”工作从动员、部署阶段顺利转入了田野调查、登记阶段。

  科技赋能,数据统计精准高效

  不同于“三普”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我县“四普”实地调查采取了“基层文化站长+高校测绘技术人员+文保中心业务骨干”组合模式,“打开这台手持终端,里面配备有全国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存储有‘三普’的所有数据。每次复查我们都会先调出‘三普’的数据,再进行‘四普’数据的采集。”普查队长刘潇介绍说,“之前普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崖寨时,没有航拍无人机、三维扫描这些技术手段,只能靠普查员自己画平面图,和真实坐标还是有些出入。现在有了无人机拍摄俯瞰图,按照围墙、边界可以确切定位每一件文物的坐标,并最终形成一张立体图,采集的数据就更精准。”实地调查期间,各普查队员们克服了高温、阴雨、汛期等不利因素影响,充分利用个人手机下载四普APP作为手持终端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同时高效运用无人机、RTK等设备,积极推进我县“四普”实地调查数据的精准性。

  披荆斩棘,汗水铸就普查成果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从今年6月份开始截止到11月初,我县整个田野调查工作持续进行了5个多月。各普查队员们战高温、斗酷暑,穿丛林、越江河,在崇山峻岭间、在城镇乡村里,每天早出晚归,为全县包括新发现线索在内近180处不可移动文物“画像”“把脉”。

  在田野调查的一次行动中,普查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到达了一处深藏不露的文物点——红花寨。这处文物点位于宿松县城北部海拔230米的横山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植被茂密,使其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为了准确地抵达这处文物点,普查队员们需要穿越一片茂密的丛林。

  在丛林中,队员们面临着诸多挑战。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队员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眼前一亮:这是一座古老的砖石结构寨墙遗址,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旧能够看出其昔日的辉煌。遗址中还散落着各种建筑构件,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大家对该处文物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

  据统计,此次普查共新发现花学邓氏祖屋、周本墓等文物点8处,复查了包含国保白崖寨、省保养英山庄、吴家五房屋等文物保护单位171处,进一步丰富了我县文物资源库。这些文物涵盖了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类型,充分展现了宿松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加强宣传,扩大文物保护影响力

  田野调查过程中,我县普查工作队先后在安徽日报、宿松县新闻网、政府网发布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四普”工作动态、新发现文物点线索等,同时向各村广泛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当然,也有很多热心村民主动地向普查队员提供了相关文物线索,为队员们带路引导,使得“四普”工作顺利有效推进。

  一处处古迹,承载着悠久的文明;一件件文物,印刻了历史的记忆。随着宿松县田野调查工作的圆满结束,宿松县将立即转入普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汇总阶段。下一步,将组织专家团队对普查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深化文物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文物修缮、文化挖掘等工作,并及时向市民展示文物资源普查过程和成果,营造支持普查、支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讯员 刘潇)

责任编辑:姚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