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城区路灯全面升级 守护百姓“脚下安全”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司舜 方志远   时间:2023-08-21 11:07:09   

  宿松融媒讯 在皖西南门户宿松县城,绵延数里的街灯像一条彩色的飘带在向远处伸展,显得悠长而深邃,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色餐饮遍布街头巷尾,呈现出一派祥和而繁华的景象。

  最近几年,宿松县路灯所先后对城区主次道路48处路灯项目升级改造,更换LED路灯594套,节能灯20套,合计升级改造及新装路灯614套。

  “现在大部分道路已经修补好了,路灯明亮、漂亮,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都更安全顺畅,解决了出行中存在的隐患。”8月16日,居住在城郊的王先生说。

  道路不平、路灯不亮等问题关乎市民的“脚下安全”。路灯,是一座城的温度。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赶烤”的余温还未退场,柴米油盐的里短家常就开始在老城小巷绵长,茶余饭后的“信步闲庭”轻嗅新城的芬芳。一支支路灯如同盏盏温黄的老酒,慰藉白日的仆仆风尘。

  市井繁华,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为守护好这繁华背后的人间烟火,宿松路灯所想群众之所想,用光的色彩、明暗结合“松兹皖韵∙山城交汇∙火树银花”的布局理念,以城市街道、绿化为载体,通过灯具等构成元素,反映宿松现代化综合节点型新兴城市的夜景照明环境,勾勒宿松县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整体夜间意象,形成“一心两带、九廊多节点”的夜景照明结构,突显“钟灵毓秀、腾飞宿松”的特色。

  老城小巷,青砖黛瓦,挂壁路灯光影交错间,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为留住“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存,努力追求“宿”事速办,做到“社区吹哨,部门报道”,持续深挖松兹文化底蕴,积极解决老城区背街小巷夜晚出行的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宿松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彰显宿松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文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针对民东社区、光明社区等排查出的涉及路灯照明有关问题,路灯人火速现场踏勘,顺利解决了康复巷、祝福巷、方家弄等城区末端支巷路灯照明问题。对联盟村、大河村等县城周围的道路已逐步安装新型LED路灯。打通城区亮化“最后一公里”,确保不留死角和盲区。让老城小巷有聚拢的烟火,也有摊开的人间。

  城乡接合部,一半城市烟火,一半田园诗意。宿松路灯所秉承“有路必有灯、有灯必须亮”的服务宗旨,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开发边界内夜景照明,提升夜景质量,同时结合宿松自身特色和发展实情,以城市现状和建设规划为基础,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道路景观及市政公共设施等景观元素进行照明规划控制。持续推进景观亮化工程建设,陆续安装灌木射灯470盏、抱树灯203盏,亮灯率98%。

  “以前的夜间,走在街道上,头上的灯光隐隐约约,脚下的路若隐若现。不过现在好了,路灯不仅照亮了路,也照得我心里暖洋洋的。”家住民东社区的唐大姐说。

  临近傍晚,在秀水河畔,81岁的张爷爷总会准时搬着一把小凳子,乐呵呵地坐到家门口,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老人坐在门口,是为了看护摆放在门外晾干的土盆坯子,不被走夜路的人或动物踩坏。而现在,门前有了路灯,老人借助明亮的灯光,还能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

  “这盏路灯可帮了大忙了。”儿子张先生说。事实上,这盏路灯当初并不在规划之内。张爷爷家门前为何会装上“额外”的灯?这也是路灯所主动践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工作理念的具体实践。

  宿松县路灯所坚持执行路灯报修和路灯巡查制度,不断压缩路灯故障修复时限,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因地制宜路实施灯精确调时,使路灯正常作息,及时适应气节变换,做到路灯开、停时间恰到好处。

  “一盏路灯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解决的却是群众实实在在的眼前难题。”宿松县路灯所所长唐少华表示,要以办实事的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难题的成果汇聚民力。(融媒体记者 司舜 通讯员 方志远)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