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县司法局:“土味”普法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司法局  作者: 郭琳   时间:2023-01-13 17:14:44   

  宿松融媒讯 提升全民法治观念,是夯实法治建设社会基础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宿松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各领域普法依法治理,创新开展多层次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普法小院”“普法小摊”“大鼓书普法”“板凳普法队”等基层普法品牌,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大鼓书唱响普法声

  宿松县华亭镇五谷村66岁的村民汪永松,是宿松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法治新需求,将法治宣传融入大鼓书中,创作了以宪法、民法典等为主题的多部普法大鼓书作品,在乡村进行义务巡演,热心讲“法”进田间,暖心送“法”入农家,在寓教于乐中让法律知识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2022年,汪永松获评全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

  普法要接地气,就离不开“土而亲”的地域文化。作为黄梅戏、文南词、大鼓书等传统戏曲的故里,源远流长的地域传统文化是宿松普法工作的一支“源头活水”。宿松的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普法志愿者等将法治元素融入宿松传统文化,创作出许许多多的法治文化作品,既接地气又凝聚人气。

  村里来了“板凳普法队”

  群众在哪里,普法宣传就应该延伸到哪里。

  针对基层普法覆盖面不足、群众理解度低等局限,宿松县精心打造了“板凳普法队”这一普法品牌,不设会议室,不用讲话稿,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可以随时开讲。以政法干警为普法主体,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五老人员作用,引入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专业力量,不拘形式,不拘地点,“进村、入户、见人、走心”。

  村落里、栈桥边,行走的“小板凳”随处可见。普法志愿者与村民们围坐一起,面对面聊法律、心贴心话家常,便是最接地气和最有人气的法律讲堂。根据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讲,把高高在上的讲台降下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律知识讲出来,才能将普法宣传的实效体现出来。

  “普法小院”大作为

  一方农家小院,几张板凳马扎,一群父老乡亲,一齐听听普法。这样的场景现如今在宿松县的乡村社区随处可见。

  以农家庭院、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为普法场所,围绕与群众关系密切、关注度较高的法律问题开展精准普法,把法律法规用“聊天”“唠嗑”的形式讲给群众听,用“小角度”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真正将法律知识融入百姓故事。

  除普法宣传外,普法小院还是一个“流动”的调解室,在村民们心中,普法小院里有随时上门的“专家义诊”。为此,宿松县积极推进“普调融合”工程,把调解阵地与普法阵地融合在一起,当事人在“普法小院”中接受调解员普法宣讲,调普结合、普调相融。如今我县一千余名调解员就活跃在一个个普法小院中,在他们的作用下,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化解”。

  构筑“精品化”法治宣传阵地

  为服务群众法治新需求,2022年以来,宿松县依托休闲长廊、百年古树、古烽火台等现有场地,在全县新建了合事点、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普法阵地12个,让法治浸润民心。依托高标准建成的“法治文化风景线”主题法治文化公园开展法治游园、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县建成1个市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3个乡镇(街道)普遍建立法治文化广场(长廊),40余家重点普法单位均设立法治宣传橱窗,全县213个村(社区)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同时,推动现有法治文化阵地的升级提档,进一步提升阵地建设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讯员 郭琳)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