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宿松:“两强一增”赋能粮食生产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  作者: 孙春旺 朱全保   时间:2022-04-23 15:25:27   

  宿松融媒讯 谷雨时节农事忙。走进宿松县稻产区,秧棚泛绿,机器轰鸣,一台台拖拉机在田间穿梭,为再生稻秧苗能够在水田里得到顺利机插提前做好准备。

  近年来,宿松县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处长江北岸的资源禀赋,通过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生产模式,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让更多农业项目资源为粮食生产赋能,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202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5.65万亩,总产量40.45万吨,均排名安庆市第一。

  科技服务,护航粮食生产

  “你看,这片麦田的小麦叶色偏黄,褪色现象明显,要及时追肥,促弱转壮。”4月21日,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胡志诚,像往常一样来到坐落在该县复兴镇占峦村的“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实地指导农户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

  针对春季农业生产需要,宿松县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启动以包村联户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胡志诚和同事们每周都要轮流奔赴全县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户春耕田管,每奔赴一地都会针对当前地块苗情情况给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进村、入户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技术线上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工作。

  据了解,目前,宿松县农业部门已在全县粮食种植示范区域共设立22个苗情监测点、11个病虫害监测点和8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常年安排技术员开展定点监测工作,实时掌握小麦、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的生育进程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现场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通过“保姆式”服务,护航粮食生产,着力减少和规避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风险。

  时下,小麦正值灌浆期。今年,在复兴镇占峦村“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共种植小麦4000余亩。“你们看,这里的小麦长势一片大好,今年的小麦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胡志诚眼里,一株株抽穗的小麦,孕育了一片片丰收的希望。胡志诚介绍,2021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为19万亩,平均亩产量为280公斤;依照小麦目前长势,预计2022年小麦平均亩产量能达到290公斤。

机械作业,提速粮食生产

  程菊娟是宿松县水稻种植大户之一,从2013年起就发展产业化、专业化、机械化种植水稻,创办的宇润生态农业种植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在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的扶持下,已购置播种机、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飞机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19台(套),并建有两座育秧工厂。今年,共种植再生稻4200亩、单季稻1000亩。

  “这些再生稻秧苗,都是通过育秧工厂培育出来的,再过十几天,就可以通过插秧机插秧了。”在程菊娟建立在五里乡六圩村的13座育秧大棚里,种满了再生稻秧苗。程菊娟说,一台插秧机每天可插40亩秧苗,相当于人工40人的工作量,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

  从最初的人工耕作到育秧、插秧、施肥、治虫,再到收割、运输,全程机械化,程菊娟尝到了机械化种稻带来的甜头。她为机械化种稻算了一笔增收账:手工种稻成本高,仅插秧、收割两项花费每亩合计500多元。相比之下,机械化种稻成本低,插秧、收割两项成本每亩只需220元左右,每亩可省钱200多元。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有惠农政策的扶持,才提高了广大农户发展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积极性,才成就了我县发展专业化、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格局。”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菽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农机化总动力52.2万千瓦,比2021年增长4%;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机动植保机械、植保无人机等机械的拥有量已达到26000台,比2021年增长32.2%;规模化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种植,都全程实现机械化;全县50亩粮食种植大户由2020年1500余户发展到1870户。2021年,全县水稻种植总面积69.42万亩,比2019年增加2.45万亩;共出产水稻30.04万吨,比2019年增加1.27万吨。

结构升级,优化粮食生产

  水稻种植品种由过去单季稻种植,发展到再生稻种植;水稻种植结构和生产模式由过去单一水稻种植,发展到“稻虾连作”“稻蛙共生”和“稻鸭共生”种养。

  余菽华介绍,宿松县粮食生产的变化和升级,得益于该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稳定产能、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建设思路。破凉镇五谷村水稻种植大户李文波,是宿松县绿色发展水稻生产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之一。

  在李文波建设的水稻种植基地里,共种植单季稻480亩、再生稻520亩;在种植单季稻过程中,他每年都养殖了1000余只肉鸭,实行“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李文波说,“稻鸭共生”种养模式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杀虫剂,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通过这种种养结合,促使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同时,通过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稻共栖生长,不仅绿色、生态、环保,而且可以实现稻、鸭双丰收。而“稻虾连作”种养模式有所不同,这种模式不仅能达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生产效能,而且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种出来的稻谷不但品质好,而且产量高,平均亩产量可达1400余斤。

  “传统的双季稻种植,不但两季都要施农药,还要进行两季的插秧;引进再生稻后,既省去了施农药次数,又省去了第二季的插秧,收益也大大增加,真是一种两收。”2021年,九姑乡杨茂村水稻种植大户朱术全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徽两优1898”特色再生稻品种,种植了200余亩,平均亩产量1500余斤,亩产值比单季稻高出500元,且加工出来的大米,因为品质更加绿色环保,每斤价格比其他普通大米高出五毛钱。朱术全对种植再生稻带来的收益,逢人就夸。

  在实行多元化生态种植模式的同时,该县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设置诱捕器等智能化器材,实现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减少对粮食作物的农药使用量,提高粮食品质。已在全县设立“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14个,安装各种绿色防控器材9万余件。

  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种植,宿松县出产的优质粮油产品,其数量和质量,都逐年呈“双递增”态势,81家粮食种植大户生产的粮油产品,均通过市级以上绿色食品认证。

  夯实基础 ,振兴粮食生产

  道路、排涝沟渠全部“硬化”,机井、塘堰设施配套“标准化”……农田里,机声隆隆,人影晃动,到处是一片忙碌的生产场景。而在半年前,出入农田的主干道是一条狭窄且长满野草的土路,不少农田被抛荒。

  “因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人愿意到我村来流转农田,不少农田因为没人种植而抛荒,看着一块块被荒掉的农田,我们心里十分着急。” 对于下仓镇东兴村今天的变化,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徐记平有着深刻的感受。

  2021年11月,宿松县农业农村局投入620万元项目资金,在下仓镇东兴村深入推进占地31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连续五个月的紧张施工,已修建砂石路5.3公里、清淤池塘6口、修筑沟渠8900米,3座成片的高标准农田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建成的3100亩高标准农田,都被外地慕名而来的粮食种植大户承包了,现在,村里不但没有一块农田被抛荒,而且每家流转出去的农田都能获得每亩300元的租金,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还能在承包大户那里找到就业岗位。”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东兴村带来的经济效应,让徐记平欣喜不已。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东兴村带来的变化,只是宿松县农业部门在全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硕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宿松县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优化耕地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发展思路,在全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小田变大田、低产量变高产量”的发展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9万亩,让一块又一块、一片又一片曾经处在“沉睡”状态的农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希望。

  以农田高标准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据了解,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牵引下,宿松县土地产出率、粮食生产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

  余菽华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措施。宿松县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党中央为农村谋发展、农民谋幸福的信心和决心。(通讯员 孙春旺 朱全保)

责任编辑: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