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警察梦”
宿松融媒讯 “伟大的祖国赋予我使命,复兴的民族给予我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每当听到这首《中国人民警察之歌》的震撼旋律,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个个公安民警冲锋一线、奋勇向前的忙碌身影和服务百姓、守护平安的暖心故事。这,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梦,一颗“警察梦”。
郭芳兵
我,曾经是一名警校生。从2009年踏入警校,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为这身“藏蓝”而奋斗终生。毕业后,先后在法院、社区工作,期间参加过几次招警考试却不幸落榜;一次次接近目标的失败,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面对挫败,我没有放弃,亦或是心中的那份梦想在支撑,或是对我意志、信念的考验,8年寒暑、2900多个日夜,在苦苦追寻和矢志奋斗中,总有一束光在指引我向前,磨炼意志,积蓄力量。
其实,在追寻“警察梦”的道路上,我在省城有着一份稳定而充实的工作。周围的朋友都在说,一个女孩子好不容易从农村考上大学,并顺利在省城成家育子,有份安稳的工作,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从事警察职业?
我的丈夫是一名基层监狱民警,在外地工作多年,经常封闭执勤,往往十天半月回不了家,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方面,责任有所缺失。因此,对于这些质疑和反对,确实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也让我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要不要放弃。好在家人对我的想法和考虑给予了莫大的理解和支持。丈夫还鼓励说:“我们还年轻,有想法就要敢于去拼搏、去实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也为我的选择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于是,我白天忙于日常公务,夜里哄睡淘气的儿子,每天利用挤出来的碎片化时间用功复习。也正是这份不服输、不认输的坚持,让我熬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日子,才有了如今“双警”家庭的无上荣耀。
在这里,我想说,只有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多走点弯路,不放弃、不气馁,终将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在接到被录取通知的一段时间里,我观看了《刑警本色》《小镇警事》等诸多关于警察故事剧情的电视连续剧,希望通过提前的“预习”,来了解更多的公安日常工作,期待着故事上演……
入警以来,从岗前培训到分配到基层派出所跟岗学习,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既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思想认识的一次巨大提升。
报到第一天,我们新警被安排在县局特警大队,白天军姿队列、单警装备使用、长跑、跳绳等警察必备技能轮番“上演”,晚上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一天培训下来,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有的脚磨出了水泡,有的腿酸痛下楼时感到行动不便。
即便如此,第二天的训练照旧、强度不减,不仅要在体能上经受“折磨”,还要熟练掌握各类警务知识技能,应当处置突发事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一名公安民警的不易。
经过近一个月的特警训练,我们顺利通过了考核,随后被分派至各基层派出所跟岗学习。从刚刚才熟悉的环境,又踏入了既陌生、又紧张的工作环境,一周七天24小时不间断的值班、深夜突然响起的报警电话、还有似懂半懂的宿松“普通话”……这些,都是对我们新警的新的考验。
一天,夜幕降临,接群众报警:有个老人家里,近十天已是第四次断电,怀疑有人故意剪断电线,请求警察帮助并查明原由。接到报警后,我跟随值班民警迅速赶到现场。经了解,老人已八十岁高龄,一人独居在山林深处的老房子里,周边邻居全部迁居至交通便利地段的新房,此处没有一点光亮。我和同事们立即展开排查,沿着老人家的电线顺藤摸瓜,顺利摸排到电线损坏处,并及时帮助修复。事后,民警们还贴心地查看了老人的住处,普及用电安全知识,告诉老人有困难需要帮助随时拨打110,同时叮嘱老人的子女,要及时更换电线,多关心老人日常起居,常回家看看。临行前,老人抹着眼泪道出“感谢”。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不禁一阵酸楚,同时也为我们一行民警的行动“点赞”。返程时,夜已很深,但警车前行的道路却显得格外光明。
“警官,有人在挖我们家种的树,快要打起来了,请你们派出所快来现场……”原来,报警人张某与仁某为同村村民,因农田边两棵老树买卖发生纠纷,都自称是自家的,争执不下,矛盾一触即发。为化解矛盾,缓和邻里关系,我所民警积极联系当地村委共同参与调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细心调查和耐心劝说,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握手言和,至此这桩积蓄已久的邻里纠纷成功得到化解。
类似的“小镇警事”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也颠覆了我之前对警察工作的想象,以前我总觉得人民警察帅气威武、坚不可摧,现在才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民警,我想说,无论曾经经历多少风雨,不论前路布满多少荆棘,我将时刻谨记这身“藏蓝”制服背后,不仅蕴藏着我心中的梦想,更是一份责任、奉献和担当,是通过不懈努力和“漫长”奋斗换来的职业荣耀。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身边的英雄模范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标杆,努力践行警察训词精神,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做最好的自己,让青春在奋斗中闪耀。(通讯员 郭芳兵)